由河北省文明和旅行廳主辦,河北省群眾藝術館(河北省非物質文明遺產保護中心)、河北博物院等承辦的2023年「樂享河北 非遺會客廳」系列活動——「文明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演展現活動在河北博物院舉行。
現場活動首要包括傳統戲劇曲藝非遺展演、「非遺與你同行」非遺傳承體會、「非遺美食匯」非遺美食展銷及河北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作業效果展映等五光十色的內容。
戲劇、曲藝名家薈萃,呈現文明精美盛宴傳統戲劇、曲藝非遺展演共四場,涵蓋了河北省11個國家級傳統戲劇、曲藝類非遺項目。
20多位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以及青年新秀輪番上臺。其中有國家級非遺豫劇桑派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藝人苗文華,從藝40多年、帶徒百余人、曾獲全國第十一屆「群星獎」金獎的康保二人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睢步忠,保定老調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藝人杜振忠,以及樂亭大鼓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近相等。
展演節目有河北梆子《大登殿》、保定老調《紅衣仙子》、清苑哈哈腔《王小打鳥》、石家莊絲弦《智取威虎山》、桑派豫劇《蝴蝶杯》、評劇《花為媒》等戲劇選段,以及康保二人臺《圪梁梁》、文安西河大鼓《蘇三起解》、廊坊京東大鼓《食療小曲》、威縣梨花大鼓《太陽一出照九州》、樂亭大鼓《丁香樹下李大釗》等。表演既有婦孺皆知的經典傳統劇目,又有耳熟能詳的近現代戲,為現場觀眾帶來了極大的藝術享受。
「保定老調有300多年前史,源於安新、高陽一帶,反映了保定『九河下梢』的河流文明。保定老調唱腔中,尾音常有拖腔,具有當地大眾的方言口音特點。」保定老調表演藝術家杜振忠介紹,現在在一代代戲劇人的傳承堅守下,保定的國有老調院團青年藝人占比接近對折,一些民營老調團體表演活潑,保定老調仍在煥發勃勃生機。「保定有寶,老調永遠不老!」
感觸非遺魅力,堅決文明自信在活動現場,魏縣花布染織技藝、沙河四匹繒布製造技藝、新河橡皮畫等非遺項目進行沈溺式展現體會。
在魏縣花布染織體會區,省級非遺傳承人霍連文正在輔導觀眾印染花布,將一塊棉布鋪平,放上鏤空花版,用工具沾上顏色依次進行印染,不一會兒,一條圖畫素雅的手絹就印好了。觀眾拿著自己親手印製的著作欣喜不已,「這是我第一次印染花布,太神奇了!」
「咱們采用的這種鏤板印花工藝,據我國出土文物考證,有兩千多年的前史。過去的鏤版是用紙刷上桐油製造成的,現在咱們經過改進,用塑料薄膜製造鏤版,染料也采用現代工業的染料,圖畫風格也有立異,但這項古老的技藝還在傳承展開。」霍連文介紹。
新河橡皮畫傳承人劉子軍以橡皮為筆,在刷好顏色的盤子上,勾勒出一幅幅簡潔明快、氣韻生動的文創畫作,極有感染力,觀眾爭相體會。
展廳裏還有唐山劉美燒雞手工製造技藝、唐山蜂蜜麻糖製造技藝、安國藥膳、廊坊薛記傳統糕點製造技藝、辛集散思臺酥糖製造技藝、成安豆瓣醬製造技藝、保定大慈閣香油磨製技藝等美食類非遺項目進行現場展現展銷。觀眾們進行打卡式購物、沈溺式體會,近距離感觸非遺魅力。
據了解,「樂享河北」非遺會客廳是河北省文明和旅行廳設立的首個省級層面的非遺成就展現和傳達渠道,自2021年6月以來,展開了一系列五光十色的活態展演展現和研學體會活動,不斷打造集學習、體會、文娛、互動、購物於一體的綜合性非遺文明空間。本年,非遺會客廳還將在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國慶節等節假日,組織舉行各種特征明顯的非遺活態技藝展演展現,為社會公眾供給豐厚的文明體會。
|